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海桐皮 > 广东海桐皮归经 > 正文 > 正文

探秘连州ldquo芳华r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1 12:43:45
河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年4月,部分队员被连县文化部门抽调参加韶关地区文艺调演,这是队伍的最荣光时刻。陈德清指着当年的自己,乐不可支。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

全文共约字,阅读需约9分钟

■中坳村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世纪就留下一首“打油诗”:“中坳佬,吾怕穷,三堂狮子一堂龙,又加一堂喇叭筒(八音吹鼓队)。”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中坳村的文艺宣传队不仅走进四邻乡镇村落演出,到过连南献演,还代表连县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了韶关地区文艺调演。

■那时候,家里有人能够进宣传队,全家人都会觉得很光荣,在村民看来,能进宣传队的都是“文化人”,“娶老婆都会容易点。”

■时隔四十余载,中坳村文艺宣传队的初心未改,依然坚持用文艺的形式为老百姓服务。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津连州视窗记者/何祥振通讯员/曾称旺陈泽威陈建辉

2月20日,大年初五一大早,连州市保安镇新塘村委会中坳村热闹非凡,迎春祈福年会正式开演,这是村里第二年举办祈福年会了。

仪仗队伍大巡游,迎春吉牛、祈福马灯联唱,瑞狮贺岁,瑞狮吃青等“大戏”轮番上演,不少村民对这场演出期待已久,富有特色的表演让他们大饱眼福。

当天,和表演一起展出的“中坳村七八十年代文化艺术记述留照”更是吸引了年轻村民们的眼球。“听说过村里曾经有宣传队,今天看到了他们的图片,好似在看《芳华》的剧照。”90后村民陈灵说。

陈灵口中所讲的宣传队,是指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内蒙古草原上诞生了一支面向基层的流动文化工作队,取名“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乌兰牧骑”以短小精悍的文化轻骑队形式,走村串寨,送戏上门,送文化到村,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由此,有着“文艺轻骑兵”之称的文艺宣传队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生根发芽,为贫瘠而又广袤的农村地区送去了欢乐和文明。

今年72岁的陈立坚是当时中坳村文艺宣传队的队长,也是祈福年会的主要策划者,“那时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宣传队,我们中坳村就有两个。”

上世纪七十年代,保安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在田头演出。当年,该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可谓“盛极一时”。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年轻人对四十多年前的宣传队早就有所耳闻,但从未见过。如今,在祈福年会上,中坳村的村民们就像旧时公社的村民一样,欣赏着这道“文艺大餐。”

这幅景象仿佛是一次跨世纪的“穿越”。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到各个村表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那时的村民一听说宣传队要来表演,都十分高兴,十分热情,我们的演出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文化娱乐。”

而今,中坳村历届文艺宣传队队员和舞狮团的团员们再次聚首,将上个世纪里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节目再次跳起,“现在的村民听说我们要举办祈福年会,非常赞同,纷纷主动出钱出力协助年会开展,有不少村民更是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表演。”

不同的年代,相似的场景。

时隔四十余载,中坳村文艺宣传队的初心未改,依然坚持用文艺的形式为老百姓服务。

时隔四十余载,中坳村村民对宣传队的表演依然充满期待,对艺术、对文化依然充满渴望。

陈立坚、陈志强、陈德清等在老照片前合影。

中坳村祈福年会缘起于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了一张“年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田头演出”的旧照。

在这张照片里,陈立坚找到了43年前的自己,他打电话叫来照片中的陈德清、陈志强等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要在春节期间召集当时宣传队的老友们重聚,并在村里举办第一届祈福年会。

对于陈立坚等人来说,筹办中坳村祈福年会只是一个开始,传承中坳村传统文艺是他们初心,推进村里的文化繁荣则是他们的目的。

新婚夜新娘独守空房

陈立球在结婚当天依然不忘宣传队的彩排表演,留下新婚的妻子在夜里独守空房

中坳村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世纪就留下一首“打油诗”:“中坳佬,吾怕穷,三堂狮子一堂龙,又加一堂喇叭筒(八音吹鼓队)。”解放后,中坳村村民将本村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该村的舞狮唱春牛、唱采茶小调表演形式多样,备受好评。六十年代中期,中坳村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唱、舞蹈时代小戏剧、快板剧,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脍灸人口的革命剧。

在那个集体生产劳动的年代,能被挑选进入村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足让一个家庭引以为豪。因此,宣传队每个队员格外喜欢这份“事业”。

回想当年的“芳华”岁月,陈德清即兴表演起当年的舞蹈动作来。

“我们白天劳动,晚上就抽时间排练。”陈立坚回忆,那时候,宣传队的二十几个年轻小伙在劳动之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排练表演了。

即使是物质贫乏,也没有限制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因为资金缺乏,为了攒够钱购买制作表演所需的衣服和道具,队员们在劳动之余做起了“副业”:“我们经常去挑树皮,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一天可以赚两三块钱。”

陈立坚回忆起当时宣传队艰苦而充实的日子,历历在目,他也将这段经历写进了一首叙事小诗:“……百里瑶山搞付业,十里路途挑木忙。崎岖婉转山涧路,早起晚归两头蒙。……求财忘却苦与乐,汗水换来建队财。”

有了足够的钱,队员们便买回布自己动手裁剪衣服,虽然条件艰苦,他们却觉得十分开心。

队员们在劳动之余醉心于排练表演,也闹出了不少至今令他们记忆尤深的笑话。这些事也被陈立坚写进了一首首小诗,供祈福年会上重聚的艺友们怀旧。

今年72岁的陈立坚是当时中坳村文艺宣传队的队长

在《以队为家》这首小诗里,记载了当年发生在队员陈立球身上的趣事——“人生喜庆结连理,有人新年守空房。鸳鸯欢度花烛夜,唯独新郎不见踪。”

原来,陈立球在结婚当天依然不忘宣传队的彩排表演,留下新婚的妻子在夜里独守空房,“后来,他的母亲来到我们宣传队,流着泪把他喊了回去。”陈志强回忆起这有趣这一幕,止不住哈哈大笑。

趣事的背后是队员们对彩排表演认真的态度,陈立坚的母亲在儿子彩排的时候都会前去观看,“一开始他的母亲想要进去看我们彩排,陈立坚不允许,他觉得会干扰我们宣传队彩排,后来其他人也就不敢进去了,都趴在窗户上看我们彩排。”陈德清说,队长陈立坚对彩排表演十分专注,表演期间不允许任何人干扰,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不行。

在年的祈福年会上,陈立坚则把老母亲叫来,并搬来椅子她坐在前面观看表演,“母亲说,四十年前看自己的儿子表演,现在她还要看。”

对于宣传队的队员们来说,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也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正如陈立坚诗中所写的那样——“艰辛岁月同铭记,数九严冬夜练功。一对柴火烟生雾,一队艺人彩排中。一张席被三人睡,艺海生涯乐无穷。”

杀鸡杀猪接待

在村民看来,能进宣传队的都是“文化人”,“娶老婆都会容易点。”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那时候没有什么音响设备,也没有舞台布景灯光道具之类的设施,但在文艺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却备受四邻乡镇村落的欢迎。

在任何时代,群众都需要文艺,更欢迎贴近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演出大受群众欢迎,这得益于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始终秉承文艺源于生活的原则,精心挑选好节目,彩排了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戏。

看着自己当年在田头地间表演留下的青涩影像,陈志强笑容可掬。

“我们村的宣传队一直比较先进,在选节目和用道具方面都赶在别人前面。”陈立坚说,宣传队到后来条件稍微好点之后,就采用了幻灯片配合演出,可以同步显示表演的台词,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了。

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文艺宣传队进村演出是村里难得的大事。

“他们用拖拉机来接我们,可以说比过年还要高兴,比过年还要热闹,很多村民都会杀鸡杀猪接待宣传队的到来。”陈立坚说,每到逢年逢节,周边乡镇村落都会盛请宣传队前去演出。

站在当初演出的留照前,陈立坚、陈德清、陈志强三人依然显得十分兴奋,“那时候一听说是我们中坳村的宣传队要来演出,村民们就算走很远的山路也要来看。村民谈起我们的宣传队,都是竖起大拇指夸赞。”

当年80多人的队伍,如今已剩下不到30人。看着老照片,陈立坚、陈德清不胜唏嘘。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中坳村的文艺宣传队不仅走进四邻乡镇村落演出,到过连南献演,还曾到万人修水库、造林大会战、农田基本建设工地鼓劲促干演出。年12月,该村宣传队代表连县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了韶关地区文艺调演。年4月,部分队员被连县文化部门抽调再次参加韶关地区文艺调演,到各县巡回演出。

在村宣传队的带动下,年中坳村村小学组建成立学校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公社教育战线主办的小学文艺调演。年6月被保安公社教办选送参加连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年该村继续组建一支新队伍,传承中坳文艺传统,到各自然村演出,并到连州街道演出。

“村里的文艺氛围一直都很浓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坳村就有5堂狮子,2个文艺宣传队,在当时整个县来说算是非常不错的了。”那时候,家里有人能够进宣传队,全家人都会觉得很光荣,在村民看来,能进宣传队的都是“文化人”,“娶老婆都会容易点。”陈立坚笑着说。

村民抢着要“上阵”

由于年会上的表演角色有限,不少村民因为不能参加而闹了情绪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中国大地,由于农村体制改革,大多数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解散,从此业余文艺宣传队慢慢消声匿迹,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也于年停止表演,宣告解散。

从那以后,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四处演出的日子成了老一辈村民脑海中的记忆,也成了新一代村民耳中的趣谈。

“以前,村上没有路灯,也没有娱乐节目,村民务农晚上回家就不出门了,过着几乎没有娱乐的生活,宣传队表演只有过节才有。当年,我参加宣传队时16岁,参与了两年就解散了,想来很是可惜。”村民梁爱群说。

这一停就是29年。

直到年,古稀之年的陈立坚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偶遇那张“年中坳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田头演出”的旧照。

这张旧照仿佛是一根“引线”,点燃了宣传队员们沉睡二十余载的激情,他们开始继续追寻时隔四十余载的文艺初心。

他们的初心又像是另一根“引线”,点燃了中坳村村民心中对文化、对文艺的那份渴求。

就这样,陈立坚等人在年春节期间开始召集艺友举办了第一次祈福年会,村民们也通过祈福年会真正见识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业余文艺宣传队。

陈志强说,在年底决定筹办第一次祈福年会的时候,他们心中还是有些顾虑的,一是担心人能不能来,二是担心经费问题,三是担心村民是否参与。“如今看来,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

年和年的新春祈福年会上,近人参加表演,热闹非凡。村民们自发捐款,多则上千,少则几百,总额将近3万元;筹办年会的大事小事,村民们都争相自发出力帮忙;年会的表演上,村民们更是争抢着要“上阵”,图个热闹吉祥。

40多年后,陈德清再次“披挂上阵”为村民表演。

今年50岁的陈转成曾是中坳村舞狮团的团员,在今年的祈福年会的表演上,他家上演了“全家总动员”,夫妻俩和三个儿女一起“上阵”。“孩子们也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我作为当年舞狮团的成员,希望这种文化艺术不要失传,要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村民们的热情出乎了陈志强的意料,“由于年会上的表演角色有限,不少村民因为不能参加,闹了情绪。”中坳村的祈福年会不仅成为了艺友们相聚追忆的欢乐时刻,也成为了振兴乡村文化艺术的新契机。

新塘村委会干部陈民广是中坳村人,他的父亲陈国富当年也是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之一。“小时候我也常跟着父亲下村去演出,那个年代没什么好玩的,能够和父亲去演出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也看到了那个年代乡亲们对宣传队文艺演出的喜爱。”

他说,中坳村祈福年会能够举办,宣传队能够重新跳起来,可以把村民民心凝聚起来,中坳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缺少人带动,有人带动村民就会热情参与,“祈福年会带动了村民,他们对于迎春年会非常有热情,有些没有参加的村民希望明年的年会能够多一些活动,自己也可以参加进来。”

矢志不改的初心

当年的队员们如今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为了中坳村的文化事业传承,他们带着四十多年前那份初心再次出发

“当年的宣传队表演体现了一方的地域文化。”新塘村委会书记黄梅英说,队员们通过各种表演,不但向社会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才艺,丰富了中坳村的乡村文化,而且帮助、指导和带动了周边其他村的文艺队伍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文化事业的逢勃发展。

时隔四十余载,中坳村文艺宣传队的初心未改,依然坚持用文艺的形式为老百姓服务。由他们发起组织的祈福年会,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保安镇文化站站长曾称旺说,中坳村的传统文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已销声匿迹了20多年,近两年祈福年会的举办,给乡村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了农村群众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不仅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坳村的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弘扬有了希望,也带动邻村更积极地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全镇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十余载,芳华易逝,初心不改,艺心未变。

当时的队员们如今都已鬓角斑白,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为了中坳村的文化事业传承,他们带着四十多年前的那份艺心和初心再次出发。

“祈福年会我们会一年接一年办下去,不仅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村里有这样的传统文化,更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传承下去。”陈立坚说,举办祈福年会一方面丰富了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活动培养一批“接班人”,将中坳村的传统文艺传承下去,“现在我们已经在着手培养村里的年轻人舞狮舞龙了。”

来源:连州发布

整理:连州快讯

广告也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tongpi.com/tpgj/12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广东海桐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