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13871.html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单位/03/01广东开平广东开平碉楼因为是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知道它,但是因为它坐落的位置不在旅游省份,也不在旅游线上,很少人前往,尤其是北方人,都没见过这个广东开平碉楼什么模样。初春,我们已经来到神秘的开平碉楼村外边了,马上进村。本文作者拍摄这个碉楼村庄叫自力村,远远望去,被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沿着一条小河进村,村里高低错落的民居晒衣飘飘,这些民居里矗立一座座碉楼更是显眼,第一感觉:没见过这样的村庄。村里多是华侨回乡的住户,小桥流水人家,石径弯弯,房屋散落在油菜花里,荷塘竹林,花卉篱笆,草坪茵茵。因为春节刚过,家家鲜红对联十分显眼。就是那些高高碉楼,一层铁门上也贴着大大的“福”字。路口一横卧巨石: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本文作者拍摄我们开始寻访一座座碉楼,通过草地里的弯曲石板路走近一座5层方形碉楼,钢筋水泥建造,石头围墙门楼,墙体石雕精美,还有工艺很高的浮雕,多年了现在依然完好无损。王老师在院门口向里面看看,五层全是关闭的铁板窗户,楼门也是铁门,防护意识太强了,她看见里面空无一人有点胆怯,退回来了。看楼外文字介绍,这是“振安楼.加拿大华侨年建”。本文作者拍摄我们必须进入一座碉楼,我们登“铭石楼”,看门侧文字:美国华侨方润文年建造。栏杆门窗都有欧式装饰图案,一直到最高层每个房间都是可以关闭的铁板窗,打开铁板窗,里面还有横排铁棍,可见防范措施如何到位,这真是欧式建筑在中国的特殊现象。别看这是年的建筑了,里面的房间布局很是合理,每一层的家具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有留声机、古琴、包角皮箱、柳条包、提包,古旧的梳妆台、木雕床,一些随身行李一看就是经得起长途运输的,又大又结实。主人已经发黄的大幅照片镶嵌在镜框里,男人西装革履,女人小袄长裙,欧式装束。反映出主人在境外的生活与文化,但是与这古朴的田园农村格格不入,可现实就是这样存在着。本文作者拍摄我们登上楼顶,四围欧式拱券,感觉登上西方的什么地方似的。放眼望出去,除了这座村庄的一座座碉楼,邻近的村子也是矗立一座座碉楼,楼顶各有造型,或琉璃宝瓶栏杆,或穹顶亭台,或四角悬挑平台,堪称建筑艺术。听说开平县这样的碉楼有多座,只不过是这个自力村和周围的村子比较典型,进行过环境整修,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以外的房子也是古朴院落,整洁大气,年俗浓厚,与碉楼一起形成特有风格。并非只有碉楼,而是“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文作者拍摄之后我们又来到一座双子碉楼“竹林楼”,楼下高大的竹子包围,有石凳供游览的人小憩。竹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生长得密不透风了。接着我们又看了几座楼:“云幻楼”(马来西亚华侨年建)、“龙胜楼”(华侨年建)、“居安楼”(华侨年建)、“养闲楼”(南洋华侨年建)。有的开门,有的铁门紧闭,里面有什么?是个谜。楼的名字镶嵌在高处。最远处的一座孤立于油菜花中的碉楼我们没去,远远地看,很有风光的韵味。本文作者拍摄这些碉楼多是钢筋水泥建造,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没有水泥(一直叫洋灰),全靠外国进口,这些房屋的造价多少钱呢?这些楼的主人还有后人吗?在哪个国家?还有回乡寻根吗?多少代人了?我们在楼下游走,满是疑问。这些碉楼的后人一定是漂泊世界各地了,听说房产权依旧是主人的后代的,有的已经是无主碉楼了。这些华侨回乡建造这样奇葩的碉楼,与此地很多人到海外谋生有关,也与一些国家驱赶华侨政策有关。当年旧中国的国际地位实在是太难了,没有现在这样扬眉吐气,常常被人蔑视,驱赶。这一栋栋碉楼,凝聚那一代华侨多少心血啊?本文作者拍摄似乎开平县这个历史上的华侨之乡,定格在那个年代了,多年来,不管外部世界发生什么改变,这如林碉楼依然故我,没有做作,只是洒扫庭院,迎接客人。非重点区域的碉楼还有人居住,重点位置的碉楼,因为旅游的缘故,没有人居住了,村里人都住在祖上遗留下来的普通砖房,那些砖房也都有百年历史了,大部分也是那个年代的华侨建造的。村里人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现在这里成了世界遗产,AAAAA级景区,有旅游收入了,笑容洋溢着村子,这是当年的华侨使劲想也不会想到的。我想起在马来西亚,一位华侨老人拉着我的手,让我去看“华侨小学”,为我指点道路,实际上就是想用母语同来自祖国的人多说几句话。渴望之情溢于言表。这些碉楼,就是那些华侨的拳拳之心啊!本文作者拍摄自力村村头有一家纯木头建造的咖啡馆,名字叫“家咖”,附属文字都是英文,似有些破旧,是为那些怀旧的客人准备的。走在碉楼下的油菜花里,不知道如何拍摄才能表达这种既怀旧又欢欣的感觉。我这篇文字的题目:“碉楼有佳人”,有吗?没有。但是这些碉楼里一定曾经走出过很多佳人。现在楼外坐着的是我们的女队友,风姿绰约,衣衫飘飘,她们就是这开平碉楼的佳人了。但愿开平碉楼永远飘飘佳人,以慰藉那些已经故去的留下这世界文化遗产的华侨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tongpi.com/tppz/1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