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海桐皮 > 广东海桐皮鉴别 > 正文 > 正文

多种除湿方法探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14 11:28:36
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除湿十三法湿气,这一阴邪,具有粘滞的特性,常常缠绵不休,难以迅速驱除。痰、饮、水、湿,这四种现象,都源于人体的湿气,它们与脾、肺、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江西名医杨志一深谙治湿之道,他总结并列举了十三种有效的除湿方法。

一、解表散湿

解表散湿是针对湿邪在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羌活、独活、防风和麻黄等,这些药物常与其他解表药和祛风药联合使用。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适用于湿邪在表,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身重疼痛、无汗脉浮、苔白或有腻象等症状。若体内有热,则宜选用九味羌活汤。

在《金匮要略》中,对于湿邪在表的治疗,不采用常规的解表散湿药物,而是运用麻黄配合利湿化湿的药物来达到发表祛湿的目的。例如,对于寒湿在表、身烦疼的情况,采用麻黄加术汤,其中麻黄散寒,白术除湿,且麻黄与白术相配,发汗而不致过多;对于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的情况,则选用麻杏薏甘汤,以麻黄解表,薏苡除湿,杏仁宣降肺气以行湿,甘草补中。

需要注意的是,解表散湿时不可发汗太过。因为湿性粘滞,用药需透湿通阳,使微微汗出,这样湿气才易去除。此外,还有祛风胜湿的方法,适用于风湿在经络而形成的痹证。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治疗时可选用的药物有秦艽、桑枝、桂枝、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海桐皮和豨莶草等。

二、芳香化湿

芳香化湿是温病学派对传统治疗方法的宝贵贡献,与辛凉解表、甘寒养阴和辛香开窍等治法相得益彰。这种方法通过使用芳香药物来透化湿邪,特别适用于湿邪郁遏、气机不畅的病症,且病位多在上焦。

常用的芳香化湿药物包括藿香、佩兰、菖蒲、郁金、薄荷和蔻仁等。例如,在面对外感邪气、表里俱湿的复杂病症时,如寒热身痛、呕吐泄泻、口粘苔腻等,藿香正气散便能发挥其效用。同样,对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的情况,甘露消毒丹同样适用,且此方在杂病中的湿热郁遏黄疸问题上也常能取得良好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若湿温经久不退、侵入营血,导致舌苔垢腻、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菖蒲郁金汤便成为适宜之选。这与热入心包、需要使用安宫、至宝等清心开窍的药物有所不同。此外,在临床中常遇到久热不退的患者,这往往是由于湿遏热伏所致,此时应优先选用芳香宣透化湿的药物,通过化湿来使热邪得以透解,而非单纯清热。若一见发热便盲目使用寒凉药物,反而可能使热邪更加郁遏,导致发热缠绵难愈。

三、苦寒燥湿

《内经》中指出,对于内部湿邪的困扰,应采用“以苦燥之”的方法,但这其中又分为苦寒和苦温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苦寒燥湿正是运用味苦且性寒的药物来达到燥湿清热的目的。

这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在胃肠的积聚,其症状包括舌苔厚腻、口苦口粘、胃脘胀闷以及食欲减退等。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和秦皮等都是常用的苦寒燥湿药物。

在具体应用方面,若湿热蕴结导致痢疾,白头翁汤可发挥效用;对于湿热内盛、热甚便秘、舌红苔黄腻的黄疸重证,栀子金花汤则更为适宜。此外,黄芩滑石汤适用于湿温汗出热解后的复热情况,黄连温胆汤则适用于湿热或痰热在胆胃的蕴结,而二妙丸则专为湿热下注下肢疼痛甚至痿证而设。

值得注意的是,苦寒燥湿与清热利湿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近的,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划分。实际上,一个方剂中可能同时包含这两种疗法,例如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汤便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苦寒燥湿主要针对中焦湿热内盛、肠胃症状突出的情形,而清热利湿则更适用于湿热注于下焦、泌尿系症状明显的状况。在药物性质上,前者以味苦性寒为特征,后者则以味甘淡而性凉为主。

另外,应用苦寒药物时还需与甘寒药物进行鉴别。甘寒药物适用于有热无湿、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的病症,这与苦寒药物主要用于湿热之证的情况显著不同。

四、苦温燥湿

采用性温味苦的药物来驱除湿邪的方法被称为苦温燥湿,这一方法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的“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的实践。它主要适用于湿邪或寒湿内盛的情况,其症状包括舌苔白腻、口粘腻、脘腹痞满、倦怠恶食,甚至出现肢冷怯寒等。

常用的药物有苍术、厚朴、法夏和陈皮等,其代表方剂为平胃散。若湿邪积聚成痰或痰湿内盛,则宜选用二陈汤。在湿热蕴结或湿重于热的湿温病中,常会在清热利湿的方剂中加入一两味苦温燥湿的药物,如藿朴夏苓汤中的厚朴和半夏便是如此。

此外,也有将苦寒燥湿与苦温燥湿结合来治疗湿热证的例子,如二妙丸中的黄柏与苍术合用,便可用于湿热下注之证。

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因此平胃散成为了调理脾胃的常用方剂。根据不同的症状,如胃脘胀痛不适,可加入木香、砂仁成为香砂平胃散;若出现泄泻痢疾,则可与香连丸合用,称为香连平胃散;若伴有脾虚,可加入党参、茯苓,名为参苓平胃散;若兼有痰湿咳嗽,则可与二陈汤合用,称为平陈汤;对于湿盛尿少、泄泻或浮肿的情况,可合五苓散成为胃苓汤;对于疟疾寒热往来且湿盛者,可合小柴胡汤成为柴平煎;而对于湿邪或暑湿内盛导致的呕吐不食,则可加入藿香、半夏,构成不换金正气散。

五、淡渗利湿

采用甘淡渗利的药物,促使湿邪通过小便排出的治疗方法,被称为淡渗利湿。这一方法源于《内经》中的“以淡泄之”原则。当湿邪郁滞体内时,小便不利成为其主要症状之一,而小便通畅则有助于湿邪的排出。因此,《金匮要略》中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同时,《河间六书》也强调,“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淡渗利湿法特别适用于湿阻下焦的情况,但它在治疗湿邪时常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已成为一种既常用又普遍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茯苓、猪苓、泽泻和薏苡仁等,其代表方剂为四苓散。对于湿邪停滞且膀胱气化不利的情况,五苓散更为适宜;若湿邪停滞并伴有阴虚症状,则猪苓汤更为合适。值得注意的是,淡渗利湿的药物多具有甘淡平和的特性,而清热利湿药物则多偏寒凉,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六、清热利湿

当湿热困扰体内,特别是在下焦部位,引发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小便淋涩不畅时,应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白茅根、车前、滑石、竹叶等,它们不仅具有清热作用,还能利尿。此外,茵陈蒿、大蓟、小蓟、金钱草等也有类似的效用。

在具体的治疗中,根据症状的不同,会选用不同的代表方剂。例如,对于小便短赤且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的症状,导赤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暑天出现小便赤涩作痛的情况,则宜用六一散,若湿气较重,可选用桂苓甘露饮。当小便淋沥不畅,甚至出现癃闭不通,伴随苔黄腻、脉数有力时,八正散是合适的治疗方案。若症状中夹有砂石,可再加入海金砂、金钱草等,或改用石苇散加味。对于小便尿血且淋沥作痛的情况,小蓟饮子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湿热熏蒸导致发黄,且大小便不利者,应使用茵陈蒿汤;肝经湿热下注,引发小便淋浊、外阴肿痒或白带异常时,龙胆泻肝汤是适宜的选择。若湿热蕴于经络,出现关节肿痛发热的症状,需清热利湿并宣通经络,此时宜用宣痹汤。而对于湿热聚于肠间导致的便血问题,则应采用赤小豆当归散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下焦为肝肾所居之地,肝主血,肾主阴,因此湿热久居下焦可能导致阴血不足。在清热利湿的同时,有时也需要配合滋阴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与苦寒燥湿治在中焦时需调理脾胃的做法有所不同。

七、理气化湿

水湿在人体内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紧密相关。当肺气无法通调,脾气运行受阻,肾气制化困难时,水湿调节便会失常,导致湿气停滞体内,引发各种疾病。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运用理气药物来导滞化湿,实现气化带动湿化、气行促进湿行的目标。这一治疗方法在湿气相关的病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常用的理气药物包括陈皮、大腹皮、杏仁、蔻仁和郁金等。在方剂运用上,虽然单纯采用理气化湿的较少,但配以这一方法的方剂却不胜枚举。例如,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的著名方剂,通过杏仁宣通肺气、蔻仁醒脾和胃,达到气机条达、湿邪易去的效果。吴鞠通的五个加减正气散也运用了陈皮、大腹皮、杏仁等理气药物。五皮饮则主要治疗水湿内盛,其中桑白皮泻肺降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化滞,充分体现了理气化湿的作用。此外,宣痹汤对于上焦肺郁湿阻也有显著疗效,通过宣肺解郁、理气化湿来改善症状。而二陈汤则常用陈皮理气化湿,是临床上备受推崇的方剂之一。

八、益气化湿

气机郁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从而引发湿邪为病,这是湿病产生的一个关键原因。同时,气虚使得气化功能减弱,脾虚则运化失常,这也为湿病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益气健脾,以促进湿气的转化和排出,这就是益气化湿的基本思路。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和茯苓等,它们能够补气健脾,从而改善湿气停滞的状况。

在代表方剂中,防己黄芪汤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在表的表虚证。该方通过黄芪补气化湿,白术健脾利湿,以及防己的祛湿作用,共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清暑益气汤也是一款常用的方剂,它一方面用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另一方面则用黄柏、泽泻等清暑化湿,适用于暑湿伤气的病症。

同时,参苓白术散和完带汤等方剂也是临床上常用的益气健脾化湿的方剂。它们分别适用于脾虚泄泻和脾虚带下的病症,通过健脾益气来达到化湿的目的。这些方剂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益气化湿在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九、温阳祛湿

温阳祛湿是运用辛温或甘温的药物来治疗湿邪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阳虚且寒湿内盛的病症。这类病症应避免使用寒凉渗利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温阳祛湿的常用药物包括附子、干姜、桂枝和白术等。

在代表方剂方面,《金匮要略》中提供了三个附子汤来治疗湿盛阳虚的不同情况。若阳虚而湿邪在表,可采用桂枝附子汤,通过桂枝与附子的配伍,助阳散湿;若湿邪在里,则主要使用白术配附子,燥湿助阳。当表里阳俱虚且湿邪盛时,甘草附子汤是合适的选择,其中桂、术、附三药协同作用,以甘温的炙甘草为主,温阳补中并祛湿。此外,肾着汤也是温阳燥湿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寒湿着于腰部的病症。在黄疸病中,因阳虚寒湿内盛导致的阴黄,可用茵陈四逆汤或茵陈术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同样属于温阳祛湿的范畴。

十、升阳除湿

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升阳除湿的方法得到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利用利湿药物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对于脾胃长期衰弱、清阳不升的患者来说,这种方法却并不适用。李东垣强调,过度使用淡渗药物来除湿,虽然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实际上是进一步损害了阳气,导致阳气更加虚弱,精神更加萎靡。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必须采用升阳风药来进行治疗。

升阳风药,如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等,或者配合黄芪使用,能够提升阳气并驱除湿邪。这种治疗方法在《脾胃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治疗湿热成痿的除风湿羌活汤、治疗湿热肠澼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泄泻的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等。这些方剂中都巧妙地运用了防风、升麻、柴胡等升阳药物,充分体现了升阳除湿的治疗理念。此外,喻嘉言在治疗表邪入里所引起的痢疾时,也采用了升阳除湿的方法,如人参败毒饮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路。

一十一、苦辛泄湿

苦辛泄湿,这一治疗方法源于利用辛开苦降的药物来宣降湿邪的理念。古人云:“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正是对此法的精辟概括。当湿邪困扰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脘腹满闷、食少、呕吐恶心、肠鸣便溏或泄泻等症状时,便适宜采用苦辛泄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方面,选用如生姜、干姜、菖蒲、香豉、郁金等具有辛开苦降特性的药物,它们能宣透湿邪,升清醒脾;另一方面,运用黄连、黄芩、厚朴等苦味药物,它们能燥湿和胃,降逆止呕。此外,半夏也是此法中的常用药,其味辛而善降,能和中燥湿、散结除满。

在杂病中,因湿邪留恋、寒热中阻而导致的脘腹痞满痛胀、呕吐下利等症状,常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中,干姜、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补脾以建中,同时参枣补脾建中,共同达到治疗肠胃疾患的目的。

在温病中,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所引发的满闷呕恶等症状,则宜用王氏连朴饮来治疗。该方在运用黄连、厚朴等苦味药物燥湿和胃的基础上,加入菖蒲、豆豉等辛宣药物来透湿邪,成为治疗中焦湿温证的常用方剂。

苦辛泄湿法既善治中焦湿热,又能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体现了药味配伍的精妙。其中,黄连与辛味药的配伍尤为常用,如左金丸主治肝胃之气上逆而挟有湿热者,香连丸主治湿热痢疾,苏连丸则主治妊娠湿热呕吐之证。此外,黄连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心肾不交等病症。在具体应用时,苦辛药的比例需依据病情灵活调整。

一十一二、燥湿化浊

燥湿化浊,是针对湿浊内蕴的一种治疗方法。湿浊,作为湿邪的进一步演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湿邪深藏体内,根深蒂固,单凭常规治湿药物难以根除;二是湿邪凝聚成形,对身体造成实质性损害。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包括面色油垢晦暗、腹部胀大、舌苔垢腻、大便深黑污垢、小便混浊不清等。这些症状均显示,湿浊与一般的湿气或水湿存在显著差异,若将二者混为一谈,显然不够精准。

针对不同的湿浊症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当湿浊伴随温邪深伏膜原时,出现高热恶寒、寒热交替、舌苔厚腻、胸闷呕吐等症状,宜采用达原饮治疗。该方不仅清热用黄芩、知母,更选用槟榔、草果、厚朴等强力药物直达病所,以化除湿浊。若湿浊偏重,则宜选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又如,湿浊下注导致小便混浊如乳泔时,宜用萆薢分清饮。该方以萆薢为主药,清理湿浊,有效改善症状。再如膀胱湿热内盛,引发赤白浊证时,同样可用《医学心悟》萆解分清饮,通过萆解、茯苓、车前子、黄柏等药物的协同作用,清化湿浊,缓解病情。

一十二三、解毒燥湿

解毒燥湿,旨在应对湿毒所引发的各种病症。湿毒,这一概念包含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是指那些既表现出湿象又突出热象的病症,通常被称为湿热毒。这类病症的症状多样,包括舌苔黄腻、咽喉疼痛、小便混浊且伴有痛感等,治疗时需采用苦寒燥湿的方法,并辅以清热解毒的药物。其二,湿毒还可能表现为湿邪郁于肌肤所引发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其特征为皮肤起疱、糜烂、渗水及瘙痒,且病程较长、难以治愈。针对这类病症,治疗策略以燥湿败毒为主,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龙胆泻肝汤等中药方剂,以及土茯苓等代表性药物。同时,结合外涂药膏和煎汤外洗等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tongpi.com/tpjb/14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广东海桐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