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人、潮汕人、温州人,宁愿开个小店或摆个摊也不愿意打工?在开放前期,温州、闽南、潮汕沿海一带都是很穷的地方,很多60-70后读书也少,为了谋生远走他乡,饱受生活的艰难,但也造就了他们一个特性:能吃苦,精打细算,见多识广,嗅觉灵敏,胆子大,会抱团。以前很常见的温州人经常开车到全国大街小巷,拉着“江南皮革厂”的鞋子到处卖,但是因为熟知的人不多,买了无法售后,基本上一周就坏,俗称“礼拜鞋”。这也是温州人精明的地方,但是不正道。潮汕那边都习惯在喝茶的时候谈生意,我也因此在茶桌面前见识到各种各样的生意人,也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奇闻轶事,从小也就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这对我以后的为人处事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家庭教育,我们潮汕那边是很重视财神的,对于钱都有一种莫名的尊敬,像我家是在地上是很难找到那种一分或者几毛钱的硬币的,即使是这种容易丢失的钱,我们都会放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即使用不上。为了生活生计,只有找寻其他门路。而从事工商业,就可避免天灾。一代代传下来,做生意就成了主流。而东南沿海属于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思想比内地开放,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意识很浓,所以宁可做点小生意,也不愿看人脸色,替人打工。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一个大如果从小接触的环境家人都创业,等他长大很可能也会创业,而不是打工。并且温州人傲气,要面子。温州的工厂里基本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如果进去就会觉得丢人,没面子。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读了大学有文化,又年轻气盛,就算打工也做不了多久。大公司里的高管经理都不太喜欢本地人,因为本地人静不下心,迟早会出去自己干。另外他们从小受的熏陶就是要自己做生意,即使短暂的找工,也是为了积累自己做老板的资本。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支个小摊,做点小生意,看起来不起眼,但那也是自己的事业,只要自己踏实肯干,头脑灵活,用心经营,小小店铺从零开始,一年一个台阶,慢慢发展,也许多年后会成为大企业。我觉得在潮汕人的骨子里,有着一股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而且潮汕人从小受的熏陶就是要做生意。即使短暂的打工,也是为了积累资金,有一天自己做老板,生意再小只要用心做也能发家致富的。别的地方不知道,但在珠三角地区,但凡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做生意有一种默契,只要是胶己人便会相互帮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属于潮汕人的生意圈。总之我认为做生意无分地区,是地理位置加实力,精神意识加努力拼搏,哪里占上了它们上峰,那里就是财神爷的出没的地方。所以他们宁愿当穷老板,也不过安逸平静的打工生活。各位小伙伴,你们身边有潮汕的朋友吗,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tongpi.com/tpzz/1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