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大路边镇东联村群众易海平说。
近日,大路边镇实施精准扶贫时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以开会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扶贫户的识别权交给群众,让同村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公平精准,确保实现精准脱贫。
无记名投票
把扶贫户识别权交给群众
“唐恩德12票、唐胜兴10票、唐经遂10票、唐福劲9票……”在大路边镇观头洞村,唱票员唐进学正在大声报出得票数。原来,该村的村干部、村小组长、村党员、村民代表扶贫户评议大会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这次评议采用了无记名投票。最终评议结果中,有4户村民的投票率没有达到或超过三分之二,因而不再列入扶贫户公示名单。同时,有一户得票超过三分之二,新增列入扶贫户公示名单。”唐进学告诉记者。
同样的一幕也正在大路边镇各村进行着。谈到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无记名投票方式具有保密性,不会影响乡里乡亲的感情。投票的时候可以直截了当,选出自己心中的人选。”在油田村,黄大伯告诉记者。
无记名投票可以大大减少村民的投票大力,减少干扰因素,从而实现公平公正。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不漏报一户困难户,大路边镇各村在评议结束后,将对评议结果进行公示。
据扶贫工作队和扶贫办工作人员表示,群众投票选出来的名单会在自然村和村委会进行公示,下一步还要到镇政府公开栏进行公示。
大路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精准扶贫任务是艰巨的,圆满完成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做好这一步?除了常规入户识别工作外,扶贫户由群众投票得出,镇、村、小组做好公示,一定要充分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没意见支持我们了,下一步我们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该镇在今年3月份时已开展一次贫困户摸底识别工作。而在4月和5月份利用省市县各扶贫工作队到位之际,镇驻村干部联合省市县各扶贫工作队、村干部、村小组长以“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等办法再次进行入户核查,并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一步甄别扶贫户,让大路边镇扶贫更精准。
入户核查
不虚报一户不漏掉一人
“这次评议大会的投票结果,新增了4户扶贫户。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这两户确实是困难,儿子重病、妻子残疾……”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道,“因为农村有瞒病的习惯,因此他们的重病情况也是近期才被核查出来。”
在无记名投票的基础上,大路边镇在6月份继续开展入户核查,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如,6月6日、7日,大路边镇多名镇村干部和11个村省定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经群众评议投票在原摸底名单上增加了9户,删除了不符合条件的39户。
在大路边镇,驻村干部进村后以新时期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人口摸查数据为基础,以农户收入为基础依据,通过看居住条件、生产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状况,问家庭收支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愿望,听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及群众代表等各方面评议等程序入户核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确保不虚报一户,也不漏掉一人。
精准识别扶贫户是动态的,精准扶贫户是可进出的动态管理。为此,大路边镇抓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成效量化监测机制。
“各重点帮扶村驻村干部要坚持定期走访贫困户,认真细致地采集建档立卡数据,为每户贫困户建立一个档案、一本台账、一个帮扶计划、一套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实时掌握贫困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存在问题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开展精准扶贫,确保帮扶成效。”大路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技术+产业
“造血式”扶贫解决返贫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大路边镇的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完成了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危房改造54户;总投入万元完成了黄太恒大移民新村建设,使“两不具备”村庄的75户移民成功搬迁入住;完成了第一轮、第二轮省定贫困村的扶贫工作,7个受帮扶村顺利通过了省、市、县的考核验收。
那么,针对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大路边镇又有何计划呢?如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为此,该镇将扶贫开发的立足点放在推动发展上。为了解决农村缺乏技术这一问题,大路边镇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等非农技培训,提高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培训以开展农村种养技术为主体,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依托蔬菜、食用菌、干果山货等优势产业,扩大特色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规模。”大路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解决返贫问题,产业扶贫无疑是重中之重。通过“一村一品”“一户一法”的形式,稳步推进贫困户产业脱贫;根据各地优势资源和种植传统,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出“蔬菜村”“水果村”等一批专业村……在产业扶贫上,大路边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情况的计划。
“力争3年内各个扶贫的贫困村集体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大路边镇相关负责人指出。
同时,为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路边镇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向扶贫贫困村倾斜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村级基础设施,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使贫困户在住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容村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暮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