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省新丰县马头镇大陂村,顺着村中绿道,来到一座颇有年代感的古宅。村党支部书记黄勇告诉我们,这是村里农民工匠建成的村史馆。
看着村史馆里面一件件陈旧的生产、生活用具,它们承载着乡土记忆,墙壁展板上村史资料和图片,记录着大陂村人的昨天和今天,也见证了新丰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历程。
先行先试建设新农村
年,大陂村作为广东省创建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之一,拉开新丰县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序幕。
“建设涉及的工程项目比较多,如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又能多快好省地推动项目落地,成为我们的难题。”新丰县马头镇新农村建设分管领导说,现有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已运行多年,各方面也比较成熟规范,借用传统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来推动新农村建设项目成为当时颇为无奈的最优选择。
“传统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从前期的村庄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落地,所有的参与人员都非当地村里人,对村情村况、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是直接套用便捷模板,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导致部分规划和设计出现城市化、风格雷同、生搬硬套等问题,村民最多的评价就是,没有太多乡愁味道。”
大陂村党支部书记黄勇说,大陂村先后尝试过多种建设模式,这些模式都或多或少参照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基本上已经将村民排除在外,群众建言献策难以被采纳,最多只能受雇佣为小工打零散工,村民参与不了新农村建设,本地工匠更难以参与,群众参与度不高成为最直接的现实问题,部分甚至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怨”的现象,村干部夹在其中,工作也憋屈。
埋头苦干抬头闯新路
“搞新农村建设工作,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走路,时刻思考前行的方向。”新丰县委书记刘祥锋说,在探索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新路径上,新丰上下一直都在努力和思考。
年,新丰县在大力推动破旧泥砖房清拆工作过程中,为避免村民家中有历史印记的老物件损毁,同时为凝聚乡情乡愁,让大家“身有所栖”同时“心有所寄”,加快修建村史馆的工作被提上新丰县乡村振兴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大陂村史馆之初,村“两委”干部敲定村史馆选址,但是接下来的系列工作,令他们颇为头疼,因为根据传统项目建设模式,走完项目申报、设计、审图、预算、施工、监理等流程,各种亟须保存的老物件和村民心中的热情可能已消磨殆尽。不仅如此,多家专业评估机构给出的造价都在万元以上。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新丰县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廖功文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打开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的一个突破口,开始组织相关部门研读深究广东省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的相关指导文件,研究制定《新丰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补充规定》,并出台《新丰县村史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农民工匠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规章制度。
大陂村“两委”发布“招募令”,很快一支以本地农民工匠黄竻雅为首,由20多位本地农民工匠组成的建设团队组建完成。“建设村史馆,由我们这些当地农民工匠来建设,建设得更快,也更有味道。”大陂村农民工匠黄竻雅自信地说,也就是在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努力下,仅花费30万元,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大陂村史馆就建设完毕。
脚步不停群众齐参与
“大陂村当地农民工匠建设的大陂村史馆,为我们建设美丽新农村开辟了新路径。运用农民工匠建设不仅适用于建设村史馆,新丰县很多村都在推行农民工匠建设模式,新群村正在推行农民工匠建设村内巷道硬化,梅西村正在推行农民工匠建设污水管道暗渠化等项目,一批批农民工匠项目陆续推进。”廖功文介绍,今年4月,新丰县结合《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及时出台《关于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的实施意见》。
随着农民工匠模式的不断完善,农民工匠建设美丽新农村模式在这座秀美山城遍地开花。笔者来到梅坑村时,一群本地农民工匠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县镇村三级干部都高度重视农民工匠模式,县里选取梅坑村作为农民工匠建设美丽庭院试点,这些农民工匠都是本村人,美丽庭院又是建设每家每户自家庭院,这些农民工匠都格外用心。”梅坑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标微笑着说,这些本地农民工匠做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村里要组织人员时刻监督项目施工,农民工匠建设模式不仅要快要省,质量也要跟得上。
根据初步统计,通过农民工匠团队承接农村小型项目,每个实施项目至少简化7个以上流程,减免设计费、图审费、招标代理费、监理费等项目建设服务费,有效节省财政资金达30%以上,同时,群众参与热情大大提高,多快好省打造出一批农村特色精品项目。目前,该县已经全面推行农民工匠模式,镇村同时申报启动第一批小型项目达到个。
接下来,新丰县将继续完善农民工匠参与建设新农村模式,陆续出台相关补充意见,以构建标准化农民工匠模式为方向,巩固农民工匠助力新农村建设模式,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来源:农民日报(张楚凡)
监制:李朝民编辑:李慧斌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