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藝術
撰文|荻追
摄影|废物志
这是一时半刻第篇文章
每逢春节,身边的朋友总在苦恼跟长辈聊什么话题。
婚姻、职场、课业,统统避之不及。还有一类认知以外的,是农史农事。
当长辈们「忆苦思甜」聊起乡土历史,大多数「五谷不分」的年轻人兴许一句话也插不上。他们对于「农事」一词的想象,更多停留在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唯美,华农兄弟的淳朴,而与家乡土地联系甚少。
在「制造之都」时代下长大的东莞人,原本就有这样抓不住「乡愁」的无奈。
甜蜜收获
摄影
金任毛
但凡你能在团圆热络时,主动抛出长辈们熟悉的话题,例如:「早造」和「晚造」有什么不同?听说「大寒唔冻,冷到芒种」,是不是真的?他们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没想到你会知道这些。
从餐桌到田野,老一辈的童年记忆,就弥漫在田间地头,泥土和农作物的香气里。试着先开口,聊聊他们播种季节的往事、丰收时节的回忆。
在此之前,你只需要这个展览,给你补上一课。
东莞的农民,自古以来隐藏了不少文化人。
早在宋元时期,东莞乡间农民多数识字,传承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思想文化也在乡间传播,耕田读书两不误。作为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耕读」传承紧密相连。
你可知道,番荔枝与佛有缘?狗尾草和粮食是亲戚?番木瓜为什么叫「万寿果」?画家为何钟爱画岭南的紫茄?中堂曾经有麦田?
东莞的耕读文化,使得农耕农业不仅仅关于劳作和衣食,还让随手拈起的一株花草、一颗瓜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春节期间,东莞市图书馆一楼大厅正以图文展板的方式展示东莞农耕文史、风俗、村落、名人及美食。
展览内容精选自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创办的内部资料性刊物《耕读》——诞生于年,每年刊印4期,分为春夏秋冬卷。
封面采用当季植物作水彩画,内容图文并茂,以挖掘农业史料、传承农耕文化为宗旨。
或古籍拾遗,或乡间考察,或千里驱驰,或异域探寻,编撰记录了一系列与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相关的文章。虽是资料性刊物,但它不仅有严谨的学术,还不乏文艺气息。
经过5年的积累和沉淀,《耕读》以展览的形式展现东莞农耕文化五彩缤纷的细节,期许向市民展现繁华都市中的一块养心净土,让传统农业、农史以新的形态和更具亲和力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你会发现,农耕时期的东莞,原来生活充满了人文气息、诗情画意。
东莞曾经是农业大县,是四季飘香的「鱼米果之乡」,如今已从「世界工厂」「制造业名城」逐渐蜕变为「湾区品质都市」。我们的长辈经历了东莞的华丽转身、世纪巨变。
农耕时代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依然渗透在东莞人的「乡愁」之中。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农耕虽然离开了日常生活,但它抽象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仍然呼唤着心底的共鸣:想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网络上,李子柒、华农兄弟的走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农村环境和农耕生活的向往,渴望触摸未经历过的、乡间的纯净快乐。
值此新春佳节,在一年的忙碌过后,当年轻人对农耕生活的诗意向往,遇上长辈的美好回忆,话题定能助力亲情升温。
「五载耕读五谷丰登东莞农耕文化的五色地图」展览分为「莞风莞俗」「莞邑农史」「农人匠人」「古村古迹」和「馀闲滋味」五大版块,每个版块各有一种主题色,组成了东莞农耕文化的「五色地图」。
东莞作为岭南古邑,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春节卖懒、登高,元宵赏花灯,端午龙舟竞渡、七夕乞巧、康王宝诞、客家麒麟舞……从春节一直延续至冬至。展览精选了《耕读》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莞民俗,为我们了解东莞传统打开一扇窗,也为我们回望旧时光点上一盏灯。
舞草龙
摄影
郑琳东李宗泽
东莞农业历史悠久,五千年间不断演变与发展。《耕读》致力于搜集莞农文史资料,传承莞邑农耕文明。展览既涵盖了东莞农业起源、渔业历史、农机制造、制糖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概述,也囊括了莞草、荔枝、香蕉、万寿果、番薯等特色作物的专项分述,引经据典,史料详实,为读者呈现东莞农业的历史原味。
晒花生(70年代)
供图
桥头镇农林水务局
作为昔日的农业大县,东莞不仅有万亩良田,更有潜心农学研究与教育的学者、醉心保留传统农业生产技艺的匠人们。《耕读》除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tongpi.com/tpjb/10792.html